這是要失業的節奏了啊
印度制造,這是要全面接過中國衣缽的節奏嗎?就在幾年之前,中國仍然是全球的投資天堂。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廣闊的國內消費市場等條件,曾連年將中國推上全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冠軍寶座。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且成本上升,中國吸引外資的寶座在2015年首次旁落,被印度取代。
英國《金融時報》4月22日報道,由于2015年在印度的大型投資項目增多,使得該國首次超過中國,奪得全球資本投資頭號目的地。
印度以630億元的FDI投資額,摘得“綠地項目資本投資”排行榜的桂冠。中國的引資規模為566億美元。
所謂綠地投資項目(greenfield investment),是和并購相對應的一種外來投資方式。和單純的并購不同,綠地投資采用的則是新設企業的方式。從短期看,并購的方式未必能增加生產,甚至可能會導致裁員,而綠地投資則能增加生產、創造就業。因此,綠地投資被認為更能反映本國對外資的真實吸引力。
“印度的廣東”吸引的外資,超中國廣東的2倍
在中國,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向來是制造業重鎮,也是吸引外來投資最多的地區。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的FDI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外商對中國的FDI投資大幅下滑了23%,FDI項目減少16%。受大環境影響,國內傳統的引資大省中,上海和廣東2015年吸引外資的規模增長緩慢,而江蘇和天津則出現明顯下降。令人意外的是,位于長三角邊緣的安徽吸引外資的規模逆勢大增、達到40.3億美元,位居國內第四。
和中國各省市“冷暖不均”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國內不少邦的引資規模增速迅猛。比如,印度總理莫迪的老家——被譽為“印度的廣東”的古吉拉特邦2015年吸引的外資額比2014年猛增了5倍,達123.6億美元外資,是同期中國廣東引資額(44.9億美元)的2.75倍。(DT君OS:看來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任后,沒少給老家的招商引資出力。)
在印度,除了古吉拉特邦,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克邦,也都吸引了大量外資。
外資進入印度,一個典型特征是:主要集中于制造業。這和外資進入中國的行業領域高度重合。也就是說,中國吸引外資的結構性優勢,也要被印度搶去了。
2011年-2015年之間,外資大規模流向了印度的交通裝備(241億美元)、信息和通信電子(239億美元)、環境技術(225億美元)等領域,而同一時期,外資流向中國的主要是信息和通信電子(225億美元)、環境技術(190億美元)、交通裝備(138億美元)。
外資在中印兩國的投資行業分布上,可謂高度相似。隨著外資持續加碼印度制造業,未來中印兩國產品面臨直接競爭的機會無疑越來越大。
而且人家的勞動力成本,還只是我們的一半
印度的制造業和中國相比,一大優勢是勞動力成本。按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的數據,2005年以前,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甚至低于印度。但到了2015年,中國的成本已經是印度的約兩倍。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外商企業開始向中國的內陸進軍。前文提及,2015年,傳統的引資大省江蘇吸引外資的規模出現減少,上海的引資規模也增速緩慢,但與此同時,位于中部、但和江蘇、上海有地利之便的安徽,卻能吸引到超過40億美元的外資,成本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
英國《金融時報》4月22日報道,由于2015年在印度的大型投資項目增多,使得該國首次超過中國,奪得全球資本投資頭號目的地。
印度以630億元的FDI投資額,摘得“綠地項目資本投資”排行榜的桂冠。中國的引資規模為566億美元。
所謂綠地投資項目(greenfield investment),是和并購相對應的一種外來投資方式。和單純的并購不同,綠地投資采用的則是新設企業的方式。從短期看,并購的方式未必能增加生產,甚至可能會導致裁員,而綠地投資則能增加生產、創造就業。因此,綠地投資被認為更能反映本國對外資的真實吸引力。
“印度的廣東”吸引的外資,超中國廣東的2倍
在中國,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向來是制造業重鎮,也是吸引外來投資最多的地區。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的FDI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外商對中國的FDI投資大幅下滑了23%,FDI項目減少16%。受大環境影響,國內傳統的引資大省中,上海和廣東2015年吸引外資的規模增長緩慢,而江蘇和天津則出現明顯下降。令人意外的是,位于長三角邊緣的安徽吸引外資的規模逆勢大增、達到40.3億美元,位居國內第四。
和中國各省市“冷暖不均”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國內不少邦的引資規模增速迅猛。比如,印度總理莫迪的老家——被譽為“印度的廣東”的古吉拉特邦2015年吸引的外資額比2014年猛增了5倍,達123.6億美元外資,是同期中國廣東引資額(44.9億美元)的2.75倍。(DT君OS:看來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任后,沒少給老家的招商引資出力。)
在印度,除了古吉拉特邦,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克邦,也都吸引了大量外資。
外資進入印度,一個典型特征是:主要集中于制造業。這和外資進入中國的行業領域高度重合。也就是說,中國吸引外資的結構性優勢,也要被印度搶去了。
2011年-2015年之間,外資大規模流向了印度的交通裝備(241億美元)、信息和通信電子(239億美元)、環境技術(225億美元)等領域,而同一時期,外資流向中國的主要是信息和通信電子(225億美元)、環境技術(190億美元)、交通裝備(138億美元)。
外資在中印兩國的投資行業分布上,可謂高度相似。隨著外資持續加碼印度制造業,未來中印兩國產品面臨直接競爭的機會無疑越來越大。
而且人家的勞動力成本,還只是我們的一半
印度的制造業和中國相比,一大優勢是勞動力成本。按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的數據,2005年以前,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甚至低于印度。但到了2015年,中國的成本已經是印度的約兩倍。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外商企業開始向中國的內陸進軍。前文提及,2015年,傳統的引資大省江蘇吸引外資的規模出現減少,上海的引資規模也增速緩慢,但與此同時,位于中部、但和江蘇、上海有地利之便的安徽,卻能吸引到超過40億美元的外資,成本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