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黄视频,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 離岸快車 Thu, 04 Jan 2024 02:20:2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3.8.41 離岸與零稅收選擇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14/04/d2cu6ffa2/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14/04/d2cu6ffa2/#comments Mon, 14 Apr 2014 03:41:46 +0000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p=1394 這要從8年前說起,二零零二年六月底有一個重大的進展,那就是馬恩島和直布羅陀宣布,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起,他們試圖建立一種企業稅收機制,對象是大多數公司,該機制的稅收是零稅率,與歐盟的儲蓄指令和行為準則針對商業課稅是一致的。同時,它還是透明的。在一段時間,低稅和零稅被看做是OECD鑒定一個地區是否是“離岸金融中心”的標志,盡管低稅或者零稅本身不足以構成有害稅收競爭,它還必須和其他的因素相結合。

這種策略的特征包括:

  • 為稅收目的,所有公司均要注冊;
  • 檢查記錄的有效性;
  • 受益人所有權記錄;
  • 提供信息交換。

此處,有一個目標的協調性:合法的經濟行為是被鼓勵的,而那些有害的經濟行為要有一個恰當的過濾器進行阻止,提供金融服務的公司將被要求支付高稅率稅。在這點上,馬恩島比直布羅陀、根西島及新澤西要更有優勢,因為非稅收收入(據估計達到了2300萬英鎊)可以用增值稅代替。然而,后者卻沒有增值稅。在馬恩島,稅收收入占到了國家財政收入(2005年6月是5億英鎊)的7%,而增值稅就占了 56%。

標準的零稅率不適用于銀行,銀行比其它任何的商業機構都要繳納更多的公司利息稅。所得稅的標準稅率在馬恩島是 10% ,銀行將繼續按這個稅率納稅。

不久之后,新澤西(2002年11月19日)和根西島(2002年11月22日)也宣布了相類似的打算。

到二零零六年,新澤西必須廢除對國外公司(不對國內公司)的免稅政策(當地的公司必須支付20%的公司稅)。然而,稅收卻只完成了每年 3.65 億英鎊預算中的 2.02億英鎊。因此,必須尋找另一種方式來填補這個空缺。這就引發出了一些新澤西的居民針對給予新澤西金融服務業的聲望而提出的嚴重問題……和其他避稅天堂一樣,由于屈服于跨國資本的改變,新澤西遭到了控告,而在跨國資本區內,最高職位是當地的律師、轉移定價專家和稅收制定者,在懼怕資金外逃的形勢下,這有可能會讓霍迪尼感到自豪……。

與此同時,開曼群島開始擔心,他們將會被迫接受歐洲司法局指令的自動生效。2003年3月,初審法院(the Court of First Instance)規定,歐盟和英國都不能向英國的獨立區強行執行該指令。盡管如此,2004年3月,開曼群島的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還是服從了,并且接受了儲蓄稅指令的條款。

 

]]>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14/04/d2cu6ffa2/feed/ 0
香港成為家族企業出海跳板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12/09/ji65fo/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12/09/ji65fo/#comments Mon, 03 Sep 2012 05:23:45 +0000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p=609 作為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香港對于內地企業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諸多境外上市地的選擇中港交所一直是內地企業最為青睞的地點。尤其是在今年美股市場針對中資股票出現“渾水風波”,導致中概股在美表現節節敗退的同時,香港成熟的市場運行環境,完善的投資銀行服務,與大陸的優良依托關系,以及其在吸引國際資本方面的明顯優勢都對內地企業吸引不小。

出海減速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企業超過1,548家,其中約700家為內地企業,已成為香港證券市場上的重要力量。盡管近兩年受到歐美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證券市場持續低迷,但內地民營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并未減低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業。截至2012年7月31日,我們認定的在港上是的內地家族企業有182家。內地家族企業赴港上市繼2009年(23家)和2010年(39家)兩個高潮期后,在2011年及2012上半年受股市低迷影響略有回落,保持了一個相對冷靜的上市速度,分別為17家和10家。

以2011年年報為基準,我們對182家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了分析。赴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與A股市場上的家族企業相差不大,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約為34.8%。其中,有139家管理者為家族成員,另有43家約24%的企業選擇了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也許是受香港企業文化氛圍的影響,在對企業經營管理權的承繼方面,職業經理人是相對更受歡迎的選擇,有多達43家的企業將管理職權賦予了職業經理人。同時,職業經理人也沒有另創始人失望,在盈利能力中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和ROE這兩個指標上,他們所管理的企業指標平均水平毫不遜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企業CEO由家族成員擔任的企業盡管總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略高于職業經理人帶隊的企業,但是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相較之下卻明顯偏低。由于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相對于內地而言比較年輕,所以二代接班的比例也遠少于內地,僅有8家。但是,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些由二代完全接班的企業在盈利能力指標上竟大多數只有第一大任職企業的一半左右,難免令人失望。

我們對了A股上市的家族企業以及在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的經營業績,總體上來說,兩者在凈利潤復合增長率上基本持平。盡管A股上市家族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高于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但是在凈利潤率、ROE、ROA這三項3年平均指標上鈞遠低于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同時,以一、二代是否同時在公司任職為分類標準對這兩類家族企業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第二代接管的香港上市內地家族企業的各項盈利指標均遠遠低于同類型的內地上市家族企業。從整體來看,內地上市的家族企業其一、二代的磨合程度要好于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

親屬關系清晰,女婿浮出水面

內地在港上市的家族企業在親屬關系上相對比較清晰簡單,企業內單一親屬關系的多達94家,包含兩種親屬關系的為54家,大多也都是夫妻及子女間的單一家庭控制。在所有疊加的親屬關系中,夫妻店與兄弟檔仍然是比例最多的,分別為23.29%和22.60%,幾乎占掉了半壁江山。第二代直系子女也在企業中任職的比例為20.21%,相較之下,兒子進入公司任職的比例大大高于女兒。但是我們也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父女/母女關系和翁婿/翁媳關系的比重一樣。這或許意味著在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女婿或兒媳進入家族企業已經是非常明朗的趨勢。在以前,企業家們或許只需要考慮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或者如何在自己的孩子中挑選最優秀的接班,如今,他們還需要幫助自己的子女挑選能夠協助他們發展企業的另一半。

心有靈犀的“同齡”夫妻

在夫妻店的公司里,我們在對創始人夫妻信息做搜集的時候發現,這些企業家夫妻們的年齡差距非常小,平均差距為3.5歲左右。尤其是共同創業的伴侶們,同歲的比例非常高。在調查范圍內的家族夫妻里,同歲的夫妻占到18.18%。不考慮同歲的夫妻,年齡差距在3歲以內的“同齡人”也達到40.1%。這從一個方面說明成功共同創業的夫妻大多是同一代人,具有相似的成長背景和經歷,社會經驗相似,長期磨合更會使雙方思維趨于一致,遇到問題往往同心同德,形成共同的認知模式。在“共患難”之后也更容易“同富貴”,一起享受企業成長的成就感。

離岸的幸福

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的注冊地一直都頗有意思,百慕大和開曼群島是永恒的首選地。在今年調查范圍內的182家內地上市家族企業,其中來自開曼群島的有145家,百慕大23家。選擇香港為注冊地的公司只有3家,反而還有11家分散在內地各個城市,其中廣東4家,山東3家,陜西2家,江蘇和浙江各1家。在境外注冊離岸公司有利于企業開展跨國經營,規避貿易壁壘,合理避稅降低稅務成本,同時可以在內地享受外資待遇,對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也相對寬松,譬如無須為招股書作登記,也不需要公開招股,那么公司就可以更快的完成所需程序,減低成本。這些都是吸引企業在百慕大及開曼群島注冊離岸公司的原因。

制造為王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與內地上市家族企業的行業分布基本保持一致,較多經營著傳統產業, 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及房地產業, 對資本密集的能源、IT及公用事業的參與程度十分有限。

其中原材料業是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非常密集的一個行業,多達32家,占比17.58%。而耐用消費品與服裝業及房地產業緊隨其后,分別有27家和21家,占比14.84%及11.54%。

大量內地家族企業在港上市,不僅使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融資機會,而且促進了家族企業本身的規范化、透明度,這對內地民營經濟的市場化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但與此同時,與內地迥然的經營風格和更嚴格的市場制度對內地家族企業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與挑戰。家族企業的基業長青需要企業家擁有更加國際化的眼光和戰略目標。從內地到香港,中國的家族企業正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并在現代化家族企業的傳承管理模式上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轉型發展之路。

(Iris Lee對本文研究分析亦有貢獻。)

]]>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12/09/ji65fo/feed/ 0
金融危機下私人銀行加緊腳步叩門寧波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08/12/f3z190f/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08/12/f3z190f/#comments Fri, 26 Dec 2008 03:05:27 +0000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p=377 “蝴蝶效應”顯現了。年初由大洋彼岸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直至全球金融危機,如今一波接著一波正沖擊寧波大地。而作為金融業的新面龐——私人銀行,則看到了商機,年底加緊腳步叩門寧波。

擴張腳步接踵而至

一個月前,位于農行寧波市分行大廈2樓的私人銀行,悄無聲息地試營業。昨天,寧波市農行個人金融部總經理陸建范對記者說,“因為私人銀行的客戶本身需要私密性,所以極其低調開張”。而中行寧波市分行的私人銀行在本市幾大媒體做了一番廣告“轟炸”后,昨天卻高調面世。市中行人士稱,“因為私人銀行是金融風暴陰影下較為安全的投資‘避風港’,高調點也無妨”。

無獨有偶。據工行寧波市分行營業部書記陸信業透露,“市工行正在江北老外灘區域加緊籌建私人銀行,最遲明年初便能推出私人銀行”。建行、交行在甬也正加緊籌建私人銀行。中信銀行寧波分行利用現有財富管理中心團隊,準備再爭取升級試點私人銀行業務。外資銀行更是動作不斷,匯豐銀行的私人銀行將落子寧波。緊接著,恒生銀行也宣布有意在甬啟動私人銀行業務……

旨在搶占理財制高點

事實上,隨著今年貨幣政策“一波三折”的變化,存貸差不斷縮減,信貸業務能帶來的利息收入已經有限。為高端客戶理財的私人銀行業務,便成為各家銀行著力開拓的增收領域。

據記者了解,在甬試點的私人銀行業務“門檻”大都定在800萬元人民幣或100萬美元左右。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在甬超過800萬元人民幣或100萬美元左右資產的人士超過1萬戶以上。在境外開設離岸賬戶的數量也有3萬戶以上,多數為外貿公司和個人,20%以上存款有幾萬美元至幾百萬美元。而這些人,就是私人銀行重點服務對象”。

“理由很簡單,這些個人資產達到百萬美元以上客戶,為銀行提供著最大的利潤來源,即所謂的‘二八’律——20%的客戶為銀行帶來80%的利潤。”據透露,私人銀行業務大部分屬于中間業務領域,其利潤率遠高于傳統業務。有關資料的統計分析,在歐洲私人銀行業務平均利潤率高達30%,其年均盈利增長率更達到了12%-15%。在寧波,盡管私人銀行剛試點露面,但潛力驚人。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各家銀行跑馬圈地,在甬私人銀行業務的競爭明年將更趨激烈。

“財富管家”打理諸多事宜

“不怕我們做不到,就怕客戶想不到。”在農行陸建范看來,私人銀行無疑是處于金字塔上端的理財服務。

據介紹,目前私人銀行業務已涉及的范圍不僅包括家庭賬戶管理、私募基金創設、私人節稅顧問、遺產管理、繼承人國際教育安排、私人醫療支持等,更重要的是通過專家團隊的后臺運作,為客戶度身定制出可以符合其需要、滿足其要求的金融產品。比如針對客戶子女的國際教育,提供留學服務,甚至可幫客戶參與藝術品收藏、古董收藏、競拍交易等。

“私人銀行逐步向管家式服務發展,只要客戶提出要求,私人銀行盡全力去滿足。比如在我們提供的一些增值服務中,私人醫療支持服務很實用。如果客戶有需要,我們會給他安排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瑞金醫院等全國最權威的專家門診?!标懡ǚ墩f。

據記者了解,目前市農行、市中行等開辦私人銀行的服務隊伍中,毫無例外地選用了“資深理財經理+專家團隊”的服務模式。負責私人銀行客戶的財富顧問通過層層挑選,均具有CFP(國際金融理財師)或AFP(金融理財師)資格。還特聘來自證券、基金、保險、外匯、信托、投行、法律等多個領域的專家。

對銀行而言,目前一些高端財富市場還未被開墾,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是必然選擇。然而,將自己的資產全部交由私人銀行來管理運作,對多數寧波市民而言,仍是件新鮮事。(記者 陳旭欽)

]]>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08/12/f3z190f/feed/ 0
中國出口高增長暗藏利潤離岸 拉美現象可能重演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05/07/zu9jfza0/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05/07/zu9jfza0/#comments Thu, 14 Jul 2005 16:00:00 +0000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p=95 “Wanda無線鼠標是羅技最暢銷的產品之一,在美國的售價大約為40美元。在這一價格中,羅技拿8美元,分銷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 美元進入Wanda零部件供應商的腰包。負責營銷的公司在加州弗里蒙特,這里450名員工的薪水加在一起比蘇州裝配廠4000名中國工人的薪水總和還要高 出很多。中國從每只鼠標中僅能拿到3美元,工人工資、電力、交通和其他經常開支全都包括在這3美元里……”

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段報道,再形象不過地提示了外商在華投資的另一面,其特征便是利潤的離岸化。

出口高增長的背后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口持續高速增長,1978至2004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54.9倍,年均增長16.74%,遠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 長幅度。中國對外出口增長是有目共睹的,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外資企業的出口增長。如2004年,天津的 314家外資企業出口總量為99.4億美元,占天津出口總量的99.1%。而103家內資出口企業總計出口234萬美元,占有量不到0.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喬治-吉爾博伊認為:“中國的高科技和工業產品的出口是由外國公司而不是中國企業在主導。中國企業嚴重依賴從 美國和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進口的設計、關鍵性元件以及生產設備等。中國企業幾乎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廣它們進口的技術,從而使得它們不可能迅速成 為全球工業中的有力競爭者?!?/p>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國家對外開放市場,國際壟斷資本高度控制受資國的經濟,并形成大量的利潤轉移。國際壟斷資本把大量利潤帶回母國,導致受資國經濟剩余所剩無幾,從而出現受資國“增長而不發展”的怪現象,這便是“拉美現象”。

誰能保證,拉美現象不會在中國重演?

只剩下土地和勞力?

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但是中國并沒有與之相應地出現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型制造企業。這種發展是令人擔心的。出口導向型和外資拉動 型經濟增長可能使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套牢在低端產業陷阱之中。并且,外資企業利用技術壟斷和技術壁壘對本土企業產生擠出效應,本土企業對外資企業的依賴性 又帶來替代效應。

中國某些地區的經濟實際上正處于一種“拉美化”的危險之中。投資于中國的跨國公司一端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另一端擁有銷售渠道,只將中間一段低增值的加工環節轉移至中國進行,中國逐步被逼迫到了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技術產業邊緣。

有人這樣概括在中國的外國投資商:他們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中國的資本只能拿30%的利潤。而對OEM這種“貼牌生產”,有專家估計,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允許另外一種外國直接投資模式出現:即從中外合資轉向外國獨資?,F在,外商獨資企業占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65%,而 且它們主導了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與合資企業相比,獨資企業更不愿意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而且獨資企業也沒有像外資企業那樣受合同約束而必須與中國合作 者分享技術。為了占據中國市場的更大份額,它們極力對自己的技術保密。

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比美國、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國要低一倍,甚至比印度都低。沿海地區很多地方的財政稅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民工工資近十年卻沒有多少變化,這樣的發展狀況是不正常的,它會制約國內經濟的長期發展。

而一旦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那么除了土地和工人,中國還能剩下什么?還靠什么發展?

外資不是萬能的

就目前而言,外資是拉動中國GDP高速成長、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當跨國公司在最優惠開放政策吸引下大舉進 入我國壟斷性領域的同時,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仍然被捆著手腳,得不到應有的“國民待遇”。這樣的“不平等”競爭如果再持續10年20年,豈不就重蹈了 拉美國家的覆轍?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資金短缺的狀況就已經得到了根本改變,而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并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在他們把大量利潤匯到 國外的同時,先進的核心技術并沒有留給我們,比如中國汽車工業合資二十年,一款高技術含量的車也沒有開發出來,滿街跑的都是“貼牌車”。實踐證明,以“市 場換技術”的開放模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外資大量進入,還逐漸形成了對中國社會資產的擁有和控制。由中國并購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產業地圖》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 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的三資企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更為嚴重的是,除工業領域外,外資對我國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 速趨勢。流通渠道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它控制著市場,決定著生產,影響著金融。近年來,外資流通企業在中國發展迅速。從發展趨勢上看,外國零售企業已經從進 入期轉向全面、快速的擴張期,無論是實際開店數目,還是計劃開店數目都大大快于中國商業流通企業,并且單店規模也遠大于中國企業。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導份 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擁有絕對優勢。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而高端市場已經失守。隨著外資從高端市場向下延 伸,民族零售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

流通渠道的喪失必然導致對產業控制權的喪失。特別是以大型現代流通企業為依托的商業資本,對上游工業進行資本滲透和控制,形成了以需求為導向的 產業鏈??梢哉f,誰掌握了流通渠道,誰就掌握了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占據我國流通產業的主導地位,控制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將淪為國外流通企 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只有降低對于外國資本的依賴比重,建立以“內源型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才能使國家與民族經濟長足發展,也才能防范可能發生的經濟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來源: 中國市場 ?作者: 吳越人

]]>
http://www.ah382d48.cn/journal/2005/07/zu9jfza0/feed/ 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情侣不雅| 孙兴电影| 柏青个人简历| 亲吻姐姐ova| 温暖的弦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高清| 《ulises》完整版在线观看| 老人头olderman中国| 美少女战士奥特曼| 7妹| 迅雷 电影| 中华英雄何润东|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100道及答案| 光荣之路| 儿子结婚请帖邀请函电子版| 王牌特派员| 三太太电影| 性视频网站在线| 好看的拉片| 四川影视文艺频道| 条件概率经典例题| 爸爸别走歌曲原唱| 神马伦理电影网| 轻舞飞扬| 怎样看毛片| 不纽扣的女孩| 二年级写玩具的作文| 演员任贤齐简历| 彭丹丹最惊艳的电影| 80年代欧美动画片| 甜蜜监狱| 掐脖子的视频| 部队飞行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 新领导上任下属表态发言| 乱世三人行| 寡妇一级毛片免费看| 算死草粤语| 韩国xxxxxxxxxxxx| 杨颖电影| 蒂塔万提斯全集免费观看| 电影《ol3》完整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