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更多的中國企業為了更安全,可以進行隱秘的其他交易,正設計著越來越復雜的離岸架構、設置更多的離岸金融公司,甚至連家庭信托也輾轉疊加。有專業私募人士甚至向南都記者表示,連他都“看不懂”越來越復雜的上市架構。
在岸國家對稅務交換信息安全及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關注正高度聚焦在這類離岸公司上。那么,那些主業發展貿易和投資的中資離岸公司,是否感受到離岸中心監管的壓力?
離岸企業架構層級加深
7月31日,中國潤東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公開招股。從2010年9月至2014年,潤東汽車歷經了11個重組步驟,終于搭建了一套復雜的離岸架構,進行融資和上市。“離岸金融中心依然很安全,當然可以更加安全,可以架構一套合理的離岸架構協助企業融資及上市。”香港和深圳的多家中介如此解釋認為,離岸架構可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有一套合作的律師、會計師和注冊地機構幫企業全程服務。”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類需求似乎不小。截至8月1日,27家于香港交易所等待掛牌的公司中,有21家上市主體注冊地在開曼群島,1家在百慕大以及1家在香港,而剩余4家注冊地在中國內地。這些企業大多業務均在中國內地。無獨有偶,在離岸金融中心注冊的企業亦能在紐約交易所和倫敦交易所上市。
不過,與其他的離岸架構構建不同,潤東汽車在長達3年的重組中歷經了多次增資、股權轉讓、股份拆細、債權轉讓股權協議、上市主體成立以及重組換股等動作。
據IPO資料顯示,潤東汽車集團遵循BVI模式,其控股股東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立5家100%控股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亦在香港成立5家100%控股子公司,香港子公司下面層次為中國內地子公司。與此同時,潤東汽車在開曼成立上市主體,并收購原先控股股東發行全部股本,作為對價,開曼上市主體向原先控股股東配發和發行股票。
而按此前的慣例,離岸公司之間通常不會互相持股,一般情況下,開曼、維京公司或百慕大公司控股香港公司。這次,潤東汽車四個層級中再多出一個層次結構。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個香港子公司持有其于開曼注冊成立的子公司,而該子公司與另一家香港子公司同時控股內地公司潤東集團。
相對地,在在岸的架構中,潤東集團控股下屬的四家子公司,包括其中三家內地子公司49%的股權,離岸的三家香港子公司則分別持有這三家內地子公司51%的股權。
有深圳資深私募人士前日對南都記者解釋稱,若按一般的框架下,一般香港子公司將100%持有內地公司的股權,隨后這家內地子公司則擁有下屬子公司的股權。
“這種復雜性可能是企業自身所決定的,作為汽車經銷商,需要大額的資金,也有通過這個模式可能要運作一些業務。”平安證券前資深人士認為,這樣對互相交易、資金運作以及稅收都有更好的操作空間。不過,該資深人士認為,這類復雜的架構并不多見。而廣州某私募的資深人士則表示,在某著名商學院上課時,聽到有介紹長達10級的層級安排方法。
離岸金融中心的便宜性和快捷性
企業離岸架構的加固增加了企業的生態鏈條。
但為了給安全多加一個保障,中國投資者開始更多采用的方式則是通過多個離岸中心的企業持股、轉換等動作。
同樣在港交所等待上市的廣東企業嘉士利亦使用四個或以上的離岸金融中心注冊公司。在其招股說明書中,離岸層次有英屬維爾京群島、毛里求斯、開曼以及香港等離岸金融中心。
此前業內有觀點認為,在多個避稅地注冊多家公司,通過層層交錯的控股關系,非常方便關聯交易,甚至把不良資產注入新公司,因此架構越復雜就越安全。
事實上,促使企業涉足多個離岸金融中心的原因,在于注冊離岸公司的優待相當一致。當前各個離岸金融中心處于“稅務中立”,印花稅、企業利得稅等稅收均得到豁免。據業內專業人士稱,對于希望在香港上市的企業而言,香港的優勢在于與內地有稅收優惠安排,一般作為海外的最后一層,直接投資內地企業。因為香港不是避稅港,所以香港公司也可以做成可信的有實際運營的企業,從而更容易進行稅收安排。
而另一關鍵因素是便宜性和快捷性。英國皇家屬地澤西經濟發展部部長AlanMaclean日前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亦介紹了澤西成立一家公司的容易程度。據他透露,澤西公司可在提出申請的兩個工作日內完成注冊,費用為200英鎊。而支付給當地金融委員機構額外費用200英鎊后,將于當日完成該公司的注冊。
與此同時,澤西并無要求規定私人公司的賬目進行審核,也不要求賬目公開。若不作為澤西的稅務居民,則該離岸企業在澤西所得稅亦為零。
不過,在這些多架構的離岸中心里,甚至可見到平日少見的毛里求斯的名單,卻甚少見到百慕大的身影。
一位從事專業并購的律師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百慕大公司對公眾放開信息查閱。據百慕大的規定,公眾人士有權查閱在百慕大公司注冊處處長辦事處備查的公司公開文件,包括公司的注冊成立證書、組織章程大綱(包括其宗旨及權利)以及有關公司的公司組織章程大綱的任何修訂。公司股東并有權查閱細則、股東大會會議記錄以及經審核財務報表。
不過,另一個讓人更為擔憂的問題是大部分離岸島的公司規則。此前新世界中國[0.00%]私有化失敗源于數人頭的規定,即亦要求私有化安排須獲得以投票權計算,最少75%出席股東大會及投票的無利害關系股東(意指所持股份為控權股東及與他一致行動的人士持有的股份以外的股份)或他們的代表通過,以及不得有超過以投票權計算,所有無利害關系股東的10%投票反對。
而金融及企業監管網站Webb-site的出版人兼香港收購委員會副主席戴維。韋布近日說,“人頭數檢驗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遺留下來的一個過時的做法,讓現代企業監管的一股一票原則無能為力。”而韋布透露,“作為香港上市公司中75%的公司的注冊所在地,開曼群島和百慕大群島應該效仿香港的做法。”
家族傳承的信托“疊加”式操作
在離岸金融中心設計層次加大和在不同離岸金融中心設子公司的同時,創始人或高管團隊創立家族信托或雇員信托的方式來保護權益、避免遺產稅,其方式也逐漸復雜化。
潤東汽車的家族信托設計亦呈現了復雜的一面。其過程如下,2011年3月2日,RueFeng于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成立,相當于當時已全部股本按發行價每股1美元發行予楊鵬妻子曹維靜。隨后cheerful A utumn成立,以一股發行予RueFeng.曹維靜通過贈與方式按零對價向C heerful Autumn轉讓EastRain的一股股份。
而在2011年9月3日,曹維靜(作為發起人)成立家族信托(作為不可撤銷全權信托)并按零對價向家族信托受讓人轉讓R u e F en g的一股股份。曹向Cheerful轉讓East Rain一股股份已在2011年10月24日成立。隨著這次轉讓,East R ain由Cheerful Autumn全資擁有,而后者繼被R ueFeng全資擁有,而R ue Feng由家族信托受托人全資擁有,家族信托受托人透過R ueF eng、Cheerful Autumn及East Rain代表家族信托受益人[包括曹維靜和Y angzhiqing(楊鵬與曹維靜的兒子)]的利益間接持有潤東控股30%的持股權益。家族信托的適用法律為英屬維爾京群島法律。
而根據家族信托,楊鵬擁有的權利:添加任何家族信托受益人、撤除任何人士作為家族信托受益人、委任另一人士為保護人、消除或限制家庭信托受托人的權力及罷免任何受托人。
由于股份轉讓,RundongFortune成為Cheerful Autumn的全資附屬公司。匯豐國際信托擔任家族信托受托人,而楊鵬為R ue Feng、Cheerful Autumn及Rundong Fortune各自的唯一董事。
這類家族信托被認為是較為簡單的操作模式,不過也日漸成為民營企業進行家庭財富管理的手段。
據悉,家族信托,家族信托受托人擁有通常授予受托人的信托管理及信托資金管理權,包括:代表家族信托受益人的利益于信托時持有信托資金的資金及收入,通過將信托資金投資于家族信托授權的任何投資而累計信托資金收入以及支付或使用任何累計收入。
而家族信托受托人可在保護人書面同意后亦可行使下列權力:向家族信托受益人支付或動用信托資金的資金,立定家族信托的終止日期,更改家族信托的適用法律以及更改家族信托的條款。
而除了家庭信托的疊加外,信托以及其他形式亦可以進行疊加。澤西的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表示,若保持對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責任,有限合伙企業、SLP和ILP都能作為任何類型的澤西有限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這允許澤西島的有限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可以進行無限“疊加”。而除了家庭信托的疊加外,信托以及其他形式亦可以進行疊加。澤西的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表示若保持對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責任,有限合伙企業、SLP和ILP都能作為任何類型的澤西有限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這允許澤西島的有限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可以進行無限“疊加”。
企業眼中的離岸中心優勢
不過,除了企業的上市需求和家庭資產配置外,更多企業僅僅是想享受離岸金融中心的優惠和優勢。
此前有業內人透露了眾多企業的合理避稅運作渠道。假如某國內生產型企業與海外企業做貿易,取得營收和利潤,然后按比例向當地政府納稅。不過,假如該企業大股東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或開曼群島設立離岸公司,而該企業利用報低出口貨物價格的方式將貨物賣給離岸公司,這樣則該企業需支付稅收部分的收入和利潤則有所減少。
而另一個引發關注的是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這種操作方式往往較為簡單,即離岸公司可通過銀行賬戶收到海外企業的貿易款項,隨后把采購成本轉到其于國內設立的獨資和合資公司,進而可辦理出口退稅。
企業同時亦選擇利用離岸金融中心規避貿易壁壘或并購特定要求。歐美國家對中國的部分產業會存在進口限制或外匯管制,而若該企業通過在離岸金融中心成立一家離岸公司,則可以通過貿易方式將產品出售給離岸公司,由離岸公司與歐美國家進行交易。而與貿易企業相同,作為PE和VC前往離岸金融中心注冊,也更多是為了稅務和利潤。
然而,隨著經合組織(OECD)宣布包括瑞士在內的47個國家和地區同意接受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新標準(AEOI),締約國間可獲得對方金融機構的所有金融信息,并每年自動與其他締約國交換信息,對富裕人群海外賬戶信息的共享將有可能實現。
而另一方面,美國《海外賬戶納稅法案(FATCA)》、歐盟《另類投資管理人指令》、《資訊互換》、《儲蓄指令》等有關規則的出現,促離岸金融中心面對國際的壓力。
[記者觀察]
離岸群島的新壓力
老牌離岸中心的擔憂
盡管離岸金融中心的優勢依然在,但老牌離岸群島的魅力逐漸減退。
“我們現在面對著這樣的事實:明天就是今天。當今形勢異常緊迫。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反復上演著這樣一個悲劇:這就是太遲了。”英屬維爾京群島金融服務委員會董事總經理和首席執行官Robert M athavious在今年5月28日發布一篇主題為《當前的危急關頭》演說中,提及離岸金融中心的危與機。
M athavious認為,未來可能長期影響作為可持續的金融中心的因素很多。而他所說的共同點,包括英屬維爾京群島當局與OECD的談判、海外要求交換稅務信息遭遇的困難,以及國際媒體近期揭露了很多BVI企業結構被用以欺詐或從事惡意活動等。
離岸群島似乎陷入焦頭爛額中。譬如說英屬維爾京群島致力于從法國政府的非合作司法管轄區黑名單中除名,美國政府卻又于近日發報告將BVI作為洗錢方式加以高度關注。
盡管如此,Mathavious呼吁,仍然要致力于保持維爾京的方式、協議和規定,并致力于取得歐盟和其他重要市場對其的認可。
老牌離岸群島維爾京的遭遇,亦是當前離岸金融中心現狀的縮影。而他們解決問題的同時,亦需應對眾多對手的虎視眈眈。
據2010年的IMF《小型國際金融中心跨國界投資》調查數據顯示,全球離岸金融中心總資產184540億美元,其中前5名為開曼群島(84000億美元)、英屬澤西島(20240億美元)、百慕大群島(15760億美元)、英屬根西島(10179億美元)以及巴哈馬離岸金融中心資產和負債總額達9415億美元等。
對于稅務透明和信息安全,近年來在G FC I中排在離岸金融中心第一名的英國皇家屬地澤西群島似乎正奮起追趕。澤西經濟發展部部長A lanM aclean日前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稱,最新的金融體系穩定性評估顯示,澤西已經建立反洗錢、反恐融資的強大而全面的框架。
而更早之前,受澤西官方邀請,IM F在2002年和2003年對澤西進行詳細評估,得出的結論是,澤西具備全面法律和機構反洗錢、反恐融資(A M L/CFT )框架。IM F于2008年對澤西進一步評估,該報告的結論是,澤西在金融部門監管和監督是高標準的,符合國際標準。
中國資金熱情下降
除了來自國際的壓力和對手的競爭外,老牌離岸中心正面臨另一個問題,如何吸引資金量雄厚的新投資者?
以中國內地為例,中國內地資金對離岸群島的熱情已比不上10年前。
側面的數據似乎更有說服力。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來看,2012年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島憑借300 .72億美元和308.51億美元,分別占全部存量的5.7%和5.8%,僅次于中國香港。不過,這兩個赫赫有名的離岸金融中心,吸納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分別是中國香港的1/10。
按統計口徑,直接投資指境內投資者或其境外企業收購項目的款項來源于境內投資者的自有資金、境內銀行貸款(不包括境內投資者擔保的貸款),此部分納入對外直接投資統計。
事實上,2005年和2006年間,開曼群島還排在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第一位。而在2009年,中國香港吸納的中國內地資金已為開曼的7倍。
最近幾年的數據則顯示了這種趨勢越發明顯。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的投資共計30 .67億美元,較20 11年的111 .45億美元下降72.5%。若從排名來看,這兩大離岸群島排名也在下滑。英屬維爾京群島排名第5位,而開曼則排名第13位。
開曼與英屬維爾京群島的表現亦此起彼落。2003年,英屬維爾京群島吸引的中國資金僅是開曼的四分之一,雖然此間一度縮小落差,但在2008年,英屬維爾京群島吸納的當年資金量為開曼的三分之一。不過,2009年以后,英屬維爾京群島的資金吸納是開曼的1.7倍,而2012年更擴大至2.7倍。
對于開曼與英屬維爾京的吸納資金變化,相關分析人士認為,可能是更多企業希望通過維爾京進行上市,進而在其間設置公司。不過,香港投行人士曾在私下咨詢中透露,來香港上市的多數中國內地企業采用紅籌模式在主板或創業板掛牌時,會普遍采用英屬維爾京注冊公司、開曼注冊公司、百慕大注冊公司互相持股的形式,但一般上市主體采用的開曼注冊的更多。不過由于數據并不多,所以很難進行統計。
此前有并購律師曾在談及合并與并購問題時表示,企業選擇離岸金融中心,這與在其他國家投資的方便度有關。按一般操作方式,若國內資金投向這些離岸金融中心,很有可能只是作為中轉地,可在當地設立獲得豁免企業,而轉而投向其他地區。按開曼、英屬維爾京的規定,這些企業無須在司法管轄區內進行實際業務活動。
顯然,在2009年,中國內地資金流向開曼群島主要是銀行業、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的投資,亦主要流向英屬維爾京群島商務服務業。不過最近幾年來,這兩個離岸金融中心都以商務服務業為主。據香港、深圳多位中介介紹,若在離岸群島成立公司,注冊為商務服務業,但實際上亦是作為一般投資平臺運作,亦可將資金返程操作回國內。
有關中國具體注冊的數量尚不明確。不過,駐英使館經商處曾在2010年刊文稱,澤西島內注冊企業3 .4萬家(2萬家金融公司,200家業務與中國相關),而BVI的“空殼公司”約80萬家。根西島內注冊公司2萬多家,其中1300多家企業從事與中國相關的業務,島內中國注冊企業有幾十家。
事實上,隨著離岸金融中心逐漸被熟知,而中國企業和投資者的選擇亦更廣泛,離岸金融中心的競爭越發激烈。
相關答問:
]]>昨日,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這一決定性的舉措,象征著瑞士告別了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對于瑞士而言,接受改變傳統的協議,是在美歐方面的壓力下被迫的無奈之舉。
瑞士的“避稅天堂”坍塌后,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下一個天堂在哪?
“避稅天堂”坍塌
瑞士是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外國人的“避稅天堂”。
視為競爭力之本的瑞士銀行保密傳統由來已久。根據1934年通過的《聯邦銀行法》,瑞士銀行應防止客戶信息被第三方獲知,無論第三方是私人還是官方。瑞士銀行因此贏得全球客戶信賴,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瑞士也因其銀行業保密傳統缺乏透明、涉嫌幫助客戶逃稅被指責為“避稅天堂”。
瑞士政府昨日發表聲明,就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下稱“經合組織”)簽署的關于實施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的宣言表示支持。
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由經合組織提出,在今年2月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上通過,旨在通過讓銀行信息在各國司法部門之間自動交換以打擊逃避稅行為。
5月6日在巴黎舉行的經合組織年度部長會議上,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內的40多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宣言。
瑞士金融事務部門昨日表示,該宣言凸顯出瑞士通過信息自動交換以打擊稅務欺詐和逃稅行為的決心。
簽署該宣言意味著以銀行保密傳統著稱的瑞士將接受這一新標準,承諾在該標準下提交外國客戶的賬戶信息。
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就此回應稱,瑞銀致力于遵守全球標準,就瑞士政府參與經合組織制定該標準的進程表示歡迎,瑞銀集團在實現客戶守法納稅方面有著嚴格規定。
瑞士僅是第一站
因為金融信息不透明,稅率極低,為部分企業和個人避稅,甚至為洗錢提供了便利,避稅天堂一直廣為詬病。瑞士因嚴格秉持銀行保密法而壓力巨大,尤其是美國稅務部門一直要求瑞士銀行公開美國企業和個人銀行信息。德、法、英等國也嚴厲批評瑞士吸納本國避稅客戶,甚至呼吁把瑞士列入“不合作的避稅天堂”黑名單。
最近幾年,美國財政吃緊,一度出現“政府關門”。作為一項應對策略,美國對于本國公民及綠卡持有者的海外賬戶的打擊力度不斷升級,其間美國政府通過了《海外賬戶納稅法案》(下稱“FACTA”)。
由于追收海外賬戶稅收是一個國際性難題,美國要真正實現監管目標,就必然涉及國際合作以及國際稅收政策的重塑。而整個歐洲在歐債危機的壓力下,也有打擊海外逃稅的意愿。在雙方的合力之下,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便是首先必須被攻克的堡壘。
事實上,截至目前,包括瑞士、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長期以來的避稅天堂已經與美國簽署或接近簽署協議,以更加方便地按照FACTA框架轉交稅收信息。此外,英國等9個國家已與美國簽署了FACTA,還有近百個國家正在與美國談判。
同時,這也符合中國反腐力度加大的大趨勢。
業內普遍預計,中美簽署上述協議的時間不會太晚。事實上,在去年7月的“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承諾,將盡最大努力就FACTA實施達成政府間協議。
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信號是,中國國務院2013年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進行修改。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范圍為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以及中國居民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若未能按規申報,處罰包括:由外匯管理機關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機構可以處3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中國目前資產不明的狀況比較嚴重,這一規定在對資金流動監測作準備;同時也是依據國際慣例,將中國居民的海外金融資產及負債納入統計,完善統計口徑。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研究員楊先勇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事件本身,就意味著對海外資產征稅政策的執行正在收緊。
下一個天堂
瑞士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擁有300多家私人銀行,管理的離岸資產總額高達2萬億美元,占全球儲蓄總額的1/3。
新加坡的離岸資產規模及銀行數量緊隨其后。在亞洲,新加坡也曾被視為避稅天堂,主要吸引來自亞太和中東的客戶。2012年底,新加坡基金經理運作的資產總額高達1.33萬億美元。
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專家普遍認為隨著瑞士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強,新加坡不久之后將會取代瑞士。
盡管身處全球金融監管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新加坡受影響一直較小。不過,本周二,新加坡表示已經同意公開美國個人和企業的銀行存款信息,以幫助美國打擊逃稅行為。
除了瑞士和新加坡,“避稅天堂”還有列支敦士登、塞浦路斯、盧森堡、安道爾、摩納哥、瑙魯、百慕大群島、巴哈馬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等43個國家或地區。
香港投資移民中介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方偉仁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此次47國簽署共享銀行資訊,主要是為了針對全球偷稅漏稅的情況,盡管如此,對于部分富豪來說,卻仍舊可以將資產轉移至巴拿馬、迪拜等尚未簽署協議的地點。
“實際上這種協議在開戶的時候,你可以不用主動披露具體資料,只是萬一查到你,你不得不提供所有財務資料。”方偉仁說。
在這種協議簽署后,對于第三方理財的公司影響并不大,由于投資移民公司所選擇的產品都是面向大眾發售,注冊所在地早已屬于需要披露的國家或地區,而且大部分投資者的目的是為了投資求高回報率而不是為了避稅,所以受這類政策影響不大。
而另一外資信托界專業人士對記者稱,此次協議的簽署對信托界也有不小的影響,因為銀行在披露信息的同時,也必須將掌握信托里所有的信息。不過,早在各國簽署相關協議前,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以及一些離岸司法管轄地(如BVI、開曼群島等)早已簽署相關或類似稅務信息交換協議。但這并不影響最近幾十年來大量的富豪通過合法的信托方式達到自己傳承的目的。
不過,信托作為英美法系下幾百年來使用的財富傳承和資產保障的工具之一,其對信托信息(包括信托的成立人、受益人、信托資產等)的隱私和保密等級確實比其他持有資產的法律形式更加高級。
即使今天,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簽署了雙邊協議和稅收信息交換協議,但信托法賦予信托本身的信息是嚴格保密的,不會向社會公眾公開披露,甚至連非信托受益人的其他家庭成員都可能無從知曉。即便如此,信托也不能逃避任何國家的法律制裁(反洗錢法等)和納稅義務。
而上述信托人士指出,對資產保密性高度關注的富豪,會在第一時間選擇在尚未簽署該協議的國家或地區設立銀行賬戶,也可能會透過離岸公司、信托、基金等形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
小常識
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主要依靠低稅或者免稅政策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來吸引逃避本國稅收和其他目的的國外資本,以發展本國經濟的地區。投資人的公司注冊在這些地區后,投資人不用親臨注冊地,其業務運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開展。
離岸金融中心不但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即國際化金融管理體制、高度經濟自由化、非居民參與的資金融通,還需在商業信息保密、商業組織登記和管理、國際協定和國際義務履行方面有特別立法,并且完全免除稅賦。
]]>4月9日,他與中國外交部官員會談,又見證了澤西金融服務委員會與中國證監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這為澤西島注冊基金參與QFII和QDII項目提供了先決條件。次日,他來到上海打算考察自貿區,他透露,澤西島正打算在上海設立辦事處。
作為全球主要離岸金融中心之一的最高行政長官,戈斯特還拜訪了中國多家銀行與金融機構,尋找彼此合作的可行性。戈斯特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還要做很多“功課”。
戈斯特透露,不出意外,今年底澤西島一家注冊基金有望獲得QFII資格,他也希望推動當地基金盡快獲批QDII資格,讓中國高凈值人群通過這個通道在澤西島投資。
截至去年底,澤西島注冊金融機構的存款達到1399億英鎊,但遠東地區的資金占比僅有4%。
離岸信托基金化正流行
《21世紀》:眾多中國高凈值人群已在澤西島、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離岸金融中心”設立離岸信托架構用于財富傳承。你覺得相比之下,澤西島有哪些優勢?
戈斯特:中國高凈值人群無論到哪里注冊設立離岸信托產品,都會面臨復雜的稅收問題,比如資本轉移稅、預提稅與增值稅等,不同島嶼稅收制度不同。
澤西島的一項比較優勢,是長期保持“稅收中性”制度。只要全球高凈值人群在澤西島注冊發起基金或離岸信托品種,其所有資產、資本都不需要繳付任何稅費。
《21世紀》:截至去年底,澤西島有192家掛牌信托公司從事私人財富管理。你覺得中國高凈值人群要在澤西島設立離岸信托架構,是選擇離岸信托產品,還是發起離岸信托公司更合適?
戈斯特:以前,很多歐美富豪在澤西島會設立離岸信托公司,但這已滿足不了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
最近出現一種新趨勢,就是離岸信托架構的基金化,即借鑒基金的運作模式設立離岸信托架構傳承財富,聘請一位專業金融投資人才擔任基金經理負責離岸信托資產的保值增值,甚至幫助富二代們更好地管理財富。
這種做法的一個好處是,當全球金融市場突發性系統性風險時,基金經理有主動管理能力,能最大限度保全資產安全。
雙稅務、雙法律顧問
《21世紀》:國內咨詢機構提供的離岸信托服務參差不齊,如果國內高凈值群體所認購的離岸信托產品在存續期出現法律問題,澤西島將如何確保這只產品的合規運營?
戈斯特:首先,每個在澤西島設立離岸信托品種的出資人,都必須證明資產來源合法合規;其次,澤西島金融監管部門會不定期現場審查掛牌信托公司的運營狀況,防止他們出售一些“存在法律風險”的離岸信托品種。
當投資者的離岸信托產品出現法律問題,首先他要明確這是離岸信托提供方的責任,還是自身問題。若是前者的責任,他需要盡快更換離岸信托提供方;若是自身問題,則要重新評估自己設立離岸信托的每個步驟是否合規合法。
若某個離岸信托被發現存在法律問題而使該離岸金融中心聲譽受損,這對在此設立離岸信托的其他投資者也會產生一定影響。比如,相關監管部門會從嚴調查你的離岸信托架構是否合規,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是否存漏稅等。
《21世紀》:中國高凈值人群該如何自我保障離岸信托架構的合法權益,你有何建議?
戈斯特:我個人覺得,中國高凈值人群在海外設立離岸信托時,應該先聘請兩個稅務顧問,一個專門負責自己國內資產的稅收問題,另一個則處理離岸信托所在地的稅務,這樣能確保自己的所有資產財富來源都是“完稅”與“合法”的。
其次,還建議配備兩個法律顧問,分別向自己提供中國與離岸信托所在地的相關法律建議,一旦投資者掌握相關的稅收和法律的建議,就能更清楚了解如何處理在海外管轄地設立投資實體/結構所遇到的法律和稅收問題。
但我聽說,中國某些高凈值人群將兩地稅務與法律建議,都委托給一家咨詢機構操作。(完)
離岸信托(Offshore trust)是指在海外離岸屬地成立的信托,在操作上與一般信托類似,它是一個具法律效力的安排,使一名人士(“委托人”)合法地把資產的法定權利轉讓給 另一名人士(“受托人”),但該資產的實益權利并不屬于受托人,而是屬于其他人士(“受益人”,可包括委托人本人)。因為特定的屬地對信托的定義或法條有 相對寬松或特別的政策,使受益人的利益能夠得到更多的保護。
參考:http://www.ah382d48.cn/topic/Offshore_trust
]]>由稅率引發的滬深金融中心爭執再起。對于一個成熟的金融中心而言,稅率是否越低越好?
一個位于歐洲心臟地帶的小國試圖用其走過的上百年路徑回答這個問題。這一名為列支敦士登的小國家正在做的是:努力甩掉稅制過于寬松的“避稅天堂”形象,轉型成歐洲具有高競爭力、高效運轉的離岸金融中心。
面積僅有160平方公里的列支敦士登為瑞士、奧地利、德國、意大利四國所環繞,以其綜合稅率12.5%的低稅收,吸引了包括施華洛世奇在內的諸多鄰國企業入駐。該國超過一半的就業人口來自周邊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的金融從業人員每天跨境來到列支敦士登工作。
金融增加值貢獻27%
列支敦士登的金融服務業對其國民經濟27%的貢獻度,遠遠高于擁有成熟金融中心的英國或美國。2012年的同期數據顯示,在金融業對國民經濟的占比方面,美國9%、英國10%、德國5%,僅同樣定位離岸金融中心的盧森堡以26%的水平距其較近。
“相比英美,27%的貢獻度確實是有一點高,但在銀行業提供相當高的金融附加值的同時,列支敦士登的經濟構成也在盡可能多元化,比如工業和制造業的貢獻度接近40%。這說明對我國而言,制造業比金融業更加重要。”列支敦士登王室家族主管金融業的馬克斯王子認為,列支敦士登的產業化程度相當之高,與27%的金融業附加值匹配。
有意思的是,16家在列支敦士登開展業務的銀行中,僅本土的“三大銀行”——LGT、LLB、VP Bank,還在為當地居民開展極少規模的房屋按揭貸款業務。該國銀行業的業務規模和主要收入來源,來自面向個人的私人銀行業務和面向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而這兩項業務主要服務于該國之外的海外市場。
正是采取上述兩種對資本消耗極少的業務模式,列支敦士登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遠遠高于歐洲其他國家的同業。截至2012年末,歐洲銀行業的平均資本充足率水平為12%,列支敦士登銀行業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20%,與其定位相似的盧森堡的銀行業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8%、瑞士15%、德國13%。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統計數據則讓列支敦士登看到其進一步發展為離岸金融中心的成長空間:2011年全球跨境管理的資產總量為7.8萬億美元,其中在瑞士的占27%,英國、海峽群島和愛爾蘭都柏林管理的占24%,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占13%,加勒比海和巴拿馬占13%,美國8%,盧森堡7%,列支敦士登占1%。
“聲譽,聲譽,聲譽”
“聲譽,聲譽,還是聲譽。”列支敦士登政府主管民政、司法、經濟事務的副總理Dr. Thomas Zwiefelhofer、馬克斯王子、與馬克斯一同負責金融事務的LGT集團董事會主席菲利普,在談及列支敦士登的離岸金融中心定位時,都反復提到這一點。
多位該國銀行業者和政府官員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談到,聲譽或許是對列支敦士登未來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力的離岸金融中心最為重要的因素。
“我們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不是所謂藏匿財富或安全的避稅天堂,而是可以為客戶提供廣泛的產品組合,并提供量身定制的資產管理方案。” 列支敦士登銀行業協會主席阿道夫說。
為避免列支敦士登被誤讀為內涵隱晦的“避稅天堂”,它遵照反恐和反洗錢的國際標準,施行了一項非常嚴格的針對金融活動專業盡職調查的法律。其中的專業盡職調查不僅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效力,還同時約束律所、信托公司、貨幣兌換機構、投資公司等。符合國際標準的、獨立的金融市場管理局相應成立,負責監管各種類型的金融活動。
2009年3月,“列支敦士登宣言”發布,列支敦士登將遵守經合組織在稅收透明度和信息交換方面的標準。當年,該國開始履行經合組織制定的國際稅收合作標準,并遵守跨境稅務的有關規定。
這不僅意味著列支敦士登成功離開“避稅天堂”的黑名單,還代表著其固守多年的銀行保密制度出現松動。
此后,為達成國際及歐洲經濟區的監管要求,列支敦士登一系列針對反恐、反洗錢的本國法律修訂工作在2012年完成,聯合國和歐洲議會有關反恐的標準進而被寫入列支敦士登的刑法中。
2014年1月,列支敦士登在與12個國家達成稅收信息互換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與中國達成稅收互換協議。
離岸金融中心路線圖
列支敦士登銀行業協會主席阿道夫向早報記者展示的一幅寫著“挑戰與前景:他們也在發展 ”的全球金融中心版圖,試圖解釋他們所在參與的日益激烈的金融中心競爭。
在歐洲,與列支敦士登同臺競爭的有德國法蘭克福、英國倫敦、盧森堡、瑞士、摩納哥、馬耳他。在美洲,美國的波士頓、紐約,百慕大,巴拿馬被標示出來。亞洲的有日本東京,韓國首爾,中國上海、香港,新加坡,卡塔爾等。
“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阿道夫說。
就在列支敦士登補齊反恐、反洗錢等司法短板之后,2013年初,該國政府、銀行業協會及市場參與者共同為列支敦士登起草了一份體系完備的金融中心戰略規劃。
根據這份戰略規劃,列支敦士登將金融中心的定位聚焦于資產管理專家。“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離岸金融中心,列支敦士登將為私人和機構客戶,從全面的產品組合中精選出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長期的財富管理產品。”戰略規劃如是寫道,列支敦士登恰好處于鏈接歐洲一體化市場和相對獨立的瑞士市場的關鍵一環。
列支敦士登如是分析上述自我定位可能面臨的挑戰:一是在國際、歐洲、國家層面不斷增強的監管壓力;二是來自客戶所在國家對跨境銀行業的監管趨嚴;三是日益激烈的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四是不斷被擠壓的盈利空間。
“成本不斷提高是必然的,我們要做的是提供出眾、高效的服務,而不能一味打價格戰。” 阿道夫表示。
在列支敦士登銀行業協會列明的2015年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路線圖上,與聲譽同樣重要的因素還包括:金融產品和創新、完善的市場協調機制、國際市場的參與程度、有吸引力的地緣優勢等等。
“自由的經濟政策、高度延續性和穩定性的政治制度、符合歐洲標準且具有吸引力的稅法、穩健的財政政策、無政府負債、對個人隱私的高度保護等等這些都將成為我們獨特的地緣優勢。”阿道夫進一步解釋。
而為達到強化金融中心地位的目標,一個由政府、金融監管層、市場參與者組成的聯合咨詢委員會在近期成立,旨在推動該國離岸金融中心的戰略落地。聯合咨詢委員會定期開會商討離岸金融中心的戰略方向和具體舉措。為協調各方落實離岸金融中心的舉措,列支敦士登還成立了一個戰略辦公室,由政府的國際金融辦公室領導。
靈活至上的決策機制
“小國的特點就是決策高效,靈活至上。”菲利普談及與其他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時首先談到機制的靈活。他打了一個比方,如果國家小到跟一棵樹似的,你沒法躲在樹后面。
菲利普更是自信地談到,看看世界各國,哪個國家國民收入高、社會福利好,都是盧森堡、列支敦士登、挪威這些非常小的國家。
據稱,列支敦士登王室的財富主要來自于多元化的投資和上百年的積累,“王室不僅沒有向百姓征稅,還會為政府和議會的運轉出資。”
值得一提的是,列支敦士登沒有國家負債,該國2012年的財政盈余便已足夠這個國家支配兩年。評級機構標普自1996年起便給列支敦士登最高的評級AAA,與鄰國的奧地利、瑞士,以及德國、金融中心盧森堡一致。標普在判斷中強調了列支敦士登強有力的公共財政能力。
“都是自給自足,我們的大部分財富都是上百年來通過境外獲取的。”菲利普說,他所在的王室家族對自我的定位是人民的服務者。舉例而言,王室家族成員如果到國外出差,通常都是乘坐航班的商務倉,出行會選擇乘地鐵或搭計程車。
某種意義上,列支敦士登王室家族是世界各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惟一自主經營、自食其力的王族。王室擁有的企業包括成立于1920年的LGT集團、酒莊、維也納的房地產、地產和森林、林業有限公司、能源公司,以及3萬多件藝術藏品等。
針對藝術品投資收藏是否受過專業指導的問題,菲利普直言:“我從來到這個世界一睜開眼,滿眼就都是這些畫……”
菲利普在分享他所在的列支敦士登王室家族對財富的態度時說:“財富,意味著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但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使用財富,既是挑戰,也是動力。不論家族成員涉足的是商業、政治還是藝術領域,我們真正關心的是,每一個家族成員都能以正確積極的態度利用家族及其本人所擁有的財富。”
]]>雖然成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不夠誘人,但對一些有志向的中心來說也并不是完全沒有——盡管過去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中心上。這種影響體現在現有的和那些渴望成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地區之中。對于前者,據報道,馬來西亞前總理曾說過,未來幾年“離岸”活動的發展前景是良好的。“納閩島(Labuan)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已經被建立以便能夠提供更寬泛、更復雜的離岸金融服務,包括離岸銀行、保險、離岸信托基金管理、租賃和伊斯蘭金融。”
由于新技術減少了實體相似性對主要在岸金融中心的重要性,新一代離岸金融中心已經出現。缺少自然資源的偏遠地區和那些因為太過偏遠而不能享受世界經濟福利的地區都已經建立了離岸金融中心,這些中心的重要特征是擁有嚴格的銀行保密法、對公開客戶信息的犯罪懲罰以及與其他國家執法機構的不合作政策和行為。這些新一代的離岸金融中心在吸引黃銅板銀行、匿名金融公司和資產信托保護方面很成功。
考慮以下這一案例:“2001年,新西蘭、波多黎各、以色列、約旦、韓國、印度(孟買)、昂儒昂島(Anjouan)和冰島這些國家都采取多種措施將自己建設成離岸中心”。例如,據報道,“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State)政府正努力把孟買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這樣做對于尋求經濟的新增長有好處,因為就像遺產基金會的丹米切爾(Dan Mitchell)在文章中所闡述的那樣,“吸引國際資金的能力是一個地區繁榮本國經濟的最佳途徑”。對于那些已經合理開展這一工作的地區來說,也可能產生額外的價值。
結合背景來說,這里有一些關于上述地區的評論,如昂儒昂島。昂儒昂“離岸金融中心”是在1999年第一號法律創建的。那些想要注冊或獲得許可證的公司必須雇用一個已注冊的代理商。一份對昂儒昂島離岸中心的總結寫道,“盡管昂儒昂島很明顯不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但它保持著一個不出名的離岸港所享有的優勢,這不會招致大家的關注也不會有壞的公眾形象,(且提供)……友好業務、自由和對自由監管的環境的強調”。同時,“盡管除了嚴重的犯罪案件(不包括稅收問題)、昂儒昂島絕不會與外國政府合作,公司所有人的身份按要求必須是正面的……昂儒昂島不是一個有關稅收、信息交換或法律互助方面的條約集合……事實上……與昂儒昂島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很少。”離岸銀行或保險公司能夠在48小時內獲得許可證。
塞舌爾群島1995年成立的離岸金融中心以成為一個完全的離岸金融中心為目標而大肆擴張業務。2003年12月《國際型企業服務提供者法案》形勢執行,《反恐法》于2004年開始生效。還有《2003年子公司保護法》、《2003年有限合伙關系法》、《2004年塞舌爾中央銀行支票法》,這項立法規定了中央銀行的獨立程度。
在塞爾維亞,政府制定了19%的稅率。
“有志向的”中心不應該對那些可以使離岸業務獲得成功而需的資源和努力視而不見。比如,考慮到巴林(Bahrain)的投資和當前迪拜的項目,據估計巴哈馬花費了3500萬美元來發展自己的金融業。其他中心的方法對打造一個新中心同樣也有幫助。比如,在愛爾蘭,當局已經建立了一個非常有彈性的機構,這一機構對消費者需求十分敏感——事實證明這是很成功的。
94年的時候,匈牙利引進了“離岸”金融機制,到03年時匈牙利至少有1000家離岸金融公司,2002年支付了8400萬美元的企業所得稅。2004年在加入歐盟之后,離岸金融制在匈牙利無法繼續下去了。作為加入歐盟的談判內容,截至2003年底免稅及通關便利已經被監視。2002年12月31日后,要想獲得“離岸”許可證已經不可能了。與此同時,離岸公司被授權可以利用60多個雙重稅收協定并且享有3%的企業所得稅(直到2005年底)。
卡塔爾(Qatar)的新立法對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作出了規劃。即金融業是卡塔爾金融監管局的責任(許可授權)。卡塔爾2005年11月證實了自己的這一意圖。盡管中心的稅率很優惠,但該中心不會被認為是一個“離岸金融中心”,且于2005年6月開始運營。
]]>這種策略的特征包括:
此處,有一個目標的協調性:合法的經濟行為是被鼓勵的,而那些有害的經濟行為要有一個恰當的過濾器進行阻止,提供金融服務的公司將被要求支付高稅率稅。在這點上,馬恩島比直布羅陀、根西島及新澤西要更有優勢,因為非稅收收入(據估計達到了2300萬英鎊)可以用增值稅代替。然而,后者卻沒有增值稅。在馬恩島,稅收收入占到了國家財政收入(2005年6月是5億英鎊)的7%,而增值稅就占了 56%。
標準的零稅率不適用于銀行,銀行比其它任何的商業機構都要繳納更多的公司利息稅。所得稅的標準稅率在馬恩島是 10% ,銀行將繼續按這個稅率納稅。
不久之后,新澤西(2002年11月19日)和根西島(2002年11月22日)也宣布了相類似的打算。
到二零零六年,新澤西必須廢除對國外公司(不對國內公司)的免稅政策(當地的公司必須支付20%的公司稅)。然而,稅收卻只完成了每年 3.65 億英鎊預算中的 2.02億英鎊。因此,必須尋找另一種方式來填補這個空缺。這就引發出了一些新澤西的居民針對給予新澤西金融服務業的聲望而提出的嚴重問題……和其他避稅天堂一樣,由于屈服于跨國資本的改變,新澤西遭到了控告,而在跨國資本區內,最高職位是當地的律師、轉移定價專家和稅收制定者,在懼怕資金外逃的形勢下,這有可能會讓霍迪尼感到自豪……。
與此同時,開曼群島開始擔心,他們將會被迫接受歐洲司法局指令的自動生效。2003年3月,初審法院(the Court of First Instance)規定,歐盟和英國都不能向英國的獨立區強行執行該指令。盡管如此,2004年3月,開曼群島的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還是服從了,并且接受了儲蓄稅指令的條款。
]]>
林采宜在一有關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論壇上表示,上海自貿區一線如何放開全球已有慣例,但二線怎么管住仍是個問題。她舉例說,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不應該種在“盆”里,而應該種在“土”里,只有種在土里的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絕大部分離岸金融中心最后都是跟在岸做成一體的,這棵樹最后都是沖破藩籬,扎根到大地里面去的。”
“目前境內企業在上海本地就有23萬億的債券融資需求,這些需求怎么傳導到自貿區,能夠跟海外的人民幣形成互動?如果能夠形成互動,這個融資市場就非常大。如果二線管住,那就沒有辦法玩了。”她說。
林采宜認為,稅收優惠在任何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歷程作用非常重要,制度環境包括政府效率等多項因素,但稅收優惠是其中最核心的一項。上海的離岸金融中心能不能繁榮發展,還取決于外部的吸引力,對各國金融總部以及其他跨國公司總部有多大吸引力,稅收將是不可避免的關鍵詞。
澳新銀行交易銀行部北亞區市場總監朱家棟也表示,稅收優惠對外企,尤其是很想吸引的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非常重要。據他了解,目前上海已經有400多家跨國公司區域總部,但這些跨國公司總部很多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總部,他們把中國區域的業務放在這里管理,但是資金管理仍然放在香港或新加坡。
朱家棟稱,如果自貿區利用稅收優惠吸引跨國公司區域總部資金中心進駐,這將會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因為資金中心功能進來以后,大量的資金就進來了,整個資本市場就做活了。”
據德勤中國稅務、商務及法務業務領導合伙人蔣穎介紹,目前一些已經在中國國內有總部的企業對自貿區會更加感興趣。因為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總部目前都缺乏資金管理功能,是不完整的,沒有真正把人民幣和外幣融合在區域里做聯動。如果能夠把資金功能整合,對它提高企業在中國地位有利。
]]>林偉中稱,上海自貿區政策依然還有很多細節有待公布。如區內的企業融資資金來自境內還是境外,銀行的支行向外拆借的時候母行是否能夠做擔保,拆借資金是外幣還是人民幣等。
區內運作更接近離岸市場
對于自貿區的定位,林偉中的總結是,其一,自貿區是離岸金融中心,一線放開,二線管住。自貿區內與境外的溝通是比較自由的,與境內可能還是比較嚴格。其二,基本是為了企業和個人投資服務走出去的。在此前提下,包括匯率、利率會自由一些,資金的來往,尤其是人民幣的來往會更自由,估計區內的運作會更接近離岸市場。
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最重要的出海口,今后自貿區與香港的聯動會更加頻繁。在這方面,恒生中國自貿區支行會處于非常好的位置,與母行聯動,更好地服務自貿區區內的企業和個人。
恒生中國自貿區支行于今年10月獲批籌建,預計明年第一季度準備就緒。
資金來源或多是境外
上海自貿區畢竟只有28平方公里,在區內的企業和銀行的資金從哪而來,資金來源究竟是境內資金還是境外資金?
林偉中稱,更多的資金來源應該是境外的資金,流動性方面是要求自我解決,有需要的時候境內的母行是可以給予支持的。
上海自貿區還有一些細節有待公布,現在還不清楚子行如果向外拆借,母行能給予它怎樣的支持,有沒有擔保、外債指標的限制,究竟是借外幣還是人民幣,有一些細節的問題還是要考慮。
區內資金成本也是銀行和企業所關注的重點。
“境內與境外市場,從成本的角度,境外融資成本低,境內成本相對會高些。如果用同樣的規則放在自貿區內的話,區內的融資成本不見得比境外低,或者還是有差距,如果是這樣,區內融資功能就不會很明顯。”林偉中稱。
利率市場化推動更多改變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要跨進的一步。”林偉中分析,利率市場化需要有存款保險制度,而有了存保制度,銀行的經營和風險控制會承擔一部分責任,不會像美國一樣立即出現銀行的倒閉潮。
“中間可能會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銀行一些業務同質化,將來會有適當的分工,銀行會集中在某些業務領域變得更專業,或者集中在某個區域,這是未來的趨勢。”林偉中稱。
此外,對于恒生中國的未來發展戰略,林偉中表示,現在還處于投入期,今年母行恒生銀行增資了20億元,為恒生中國下一步的投資給予支持。明年會繼續在原有的網點多拓展一些客戶,并會考量其他適合的城市。
相關知識:什么是離岸金融中心?
離岸金融是指設在某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無甚聯系,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 離岸金融中心(英語: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又稱國際離岸金融中心,是指投資人的公司注冊在離岸管轄區,但投資人不用親臨注冊地,其業務運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開展。離岸金融中心一般為離岸公司提供極低的稅率、極為松散的監管等一系列優惠,世界比較出名的離岸中心有英屬維爾京群島、薩摩亞、香港、開曼群島、關島、馬恩島等。
]]>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擁有大批注冊金融機構和公司,這些公司通常稱作離岸公司(offshore company)或國際商業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anies,IBCs),但這些機構通常并不在這里設立實體,實際業務都在母國進行,只是通過注冊的機構在賬簿上進行境內和境外交易,以求享受該地區的稅收優惠,其典型是加勒比海的英屬維爾京群島、巴哈馬、開曼、百慕大,南太平洋的瑙魯、西薩摩亞,英吉利海峽上的海峽群島,以及這次陷入危機的塞浦路斯島。
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國際商業公司前來注冊,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好處:便于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有利于企業規避貿易壁壘;規避外匯管制,便于資本運作;法律環境寬松;信息披露要求極少,保密規定相對嚴格;稅負輕微且可以避免雙重征稅;注冊程序便利,維持成本也甚低;公司管理簡便……可以說,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了一定正面作用。但其負面作用也日益顯著,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給予國際游資逃避監管、操縱資本流動的機會;為逃稅、資本外逃和洗錢犯罪創造了機會,等等。在塞浦路斯,蘇聯解體后就曾吸收大量外逃的俄羅斯資本,以至于出現了這種說法:“俄羅斯唯一的資本形成發生在塞浦路斯的銀行賬戶上。”
正因為如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從許多方面加強了對離岸金融中心的監管和全球監管協調。在西方國家中,又以歐盟及其成員國對離岸金融中心施加的監管壓力最大。
盡管如此,由于牽扯美英占據優勢的金融業利益,美英并不十分熱心于強化離岸金融中心監管,致使離岸金融中心全球監管的協調進展步履維艱。同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利之所在,無論監管網絡如何鋪展,當事企業和個人總能千方百計找到其中的漏洞加以規避。其結果就是國際監管者言者諄諄,當事企業和個人聽者藐藐,各避稅港的離岸金融業在一片“加強監管”聲中繼續“凱歌行進”,持續擴張。
然而,這次塞浦路斯危機真正讓那些離岸公司及其控制者們感到了徹骨寒意。過于放任自流的后果是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財政金融體系往往不夠穩健,一旦危機爆發,倘若復制塞浦路斯救援模式,這些離岸公司及其控制者們的資產就有可能平白減少數成。他們選擇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本來目的就是避稅,現在看到了偷雞不著蝕把米的風險,還會繼續這么熱衷于在離岸金融中心的操作嗎?正因為如此,塞浦路斯危機救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將對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的膨脹釜底抽薪。(梅新育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對于許多投資者而言,開曼群島是個神秘的地方,這樣的一個彈丸之地,卻擁有“避稅天堂”和“金融中心”的雙重頭銜。不過,開曼群島也準備揭開面紗,打破實行數十年的保密原則,使數千家在此注冊的企業和對沖基金受到更大程度的監督。
據海外媒體報道,開曼群島對沖基金行業中的領頭企業日前接到來自開曼群島金融管理局的通告,當局準備曝光數千家自稱開曼群島為其總部所在地的對沖基金和殼公司的名稱。此外,開曼群島金融管理局還計劃創建一個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基金及其董事的公開數據庫,并列出基金董事名單,上述意見征詢工作將在3月中旬結束。
對沖基金是開曼群島規模最大的金融業務。根據開曼群島金融管理局的最新數據,有接近9500家基金在開曼群島注冊,讓其成為全球重要的“基金中心”。然而,除了這些數據,投資者難以得到其他任何信息,全球多家大型養老基金至今仍無法確認位于開曼群島的基金或董事的詳情。
在開曼群島,許多棟看似普通的樓房里,動輒擠滿上萬家外來公司。甚至有人戲言:注冊的公司不需要擁有屬于自己的辦公室,只要有一個掛在開曼群島的信箱地址即可。
而在去年爆發的新東方股權調整風波,再一次把開曼群島引入到公眾視野,包括人人網、當當網等眾多企業都在這個群島注冊。除了中國公司之外,美國公司也是這里的“常客”,包括寶潔、英特爾等大型公司的子公司,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財務路徑,這些大型公司可以將盈利轉移到這些子公司,從而規避高昂的美國公司所得稅。
有消息指出,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曾向愛爾蘭的一家公司轉移了4.4億英鎊,隨后這家公司將這筆資金轉移至開曼群島的一家子公司,以達到避稅目的。由此可見,許多公司選擇在開曼群島注冊,就是為了上市和避稅。
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曾表示:“這里擁有的不是世界最大的辦公樓,而是最大的逃稅大本營。”
不過,近年來國際社會猛烈轟擊這個小小的避稅天堂信息披露要求太低、公司保密法律過嚴。在許多歐美政界人士對離岸金融中心的抨擊中,開曼群島首當其沖,因為開曼群島未能跟上全球監管的新格局。有分析人士表示,開曼群島能夠做出“改變”是巨大的進步,但相關監管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細節。
·鏈接·
還有哪些“避稅天堂”
傳統的“避稅天堂”多指瑞士、列支敦士登、盧森堡、巴哈馬群島等數十個國家或地區。
有分析人士預計,全球近一半的資金都經這些“避稅天堂”中轉。
其中,英屬維爾京群島、毛里求斯、塞舌爾、安道爾等這些浩瀚海洋中的璀璨明珠除了被稱為“避稅天堂”,還是“離岸圣地”,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在這些海島成立離岸公司,享受各項優惠政策。
]]>